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金英杰小编今天准备了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总结,希望会对很多致力于口腔考试,想要口腔考点的考生有所帮助!金英杰医学小编正在努力会尽量满足各位的需求。也真心希望各位考生都能顺利拿证!
**章牙体解剖
1、窝是指牙冠舌面及牙合面不规则的凹陷;外展隙指的是正常牙齿接触区的周围形成的间隙,也叫楔状隙;在牙龈方向的外展隙成为邻间隙。
2、双尖牙这一代名词已经不正确,应该是前磨牙。上颌**磨牙特征形态是斜嵴,而
横嵴是下颌**前磨牙的特征形态。
3、下颌**乳磨牙牙冠形态不似任何恒牙,界面虽为四边形,但近中缘长且直,远中
缘特短而突;近中颊尖大于远中颊尖,近中颈嵴*突。牙合为不规则的四边形,其近中
边缘嵴特短。牙根细长,分叉较开。
4、乳牙与恒牙比较,无乳前磨牙,除下颌**乳磨牙的形态较特殊外,其余乳牙的形
态与恒牙相似。
5、根管口指的是髓室与根管交界的部位,也就是根管在髓腔的开口,根管的末端开口
成为根尖孔。
6、4-6岁期间乳牙牙合的特点是:牙齿排列不紧密;牙的切缘及牙合面产生明显的磨耗;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不在同一个平面,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;暂时性深覆牙合可有所减小。
7、下颌切牙根管多为窄而扁的单根管,分为唇舌双根管约占10%,下颌尖牙双根管率约为4%。
8、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多为扁形单根,根尖钝而弯约60%,不分叉。
9、切牙唇面的外形高点在颈1/3;尖牙颊侧外形高点在中1/3和颈1/3交界处的唇轴嵴
上,舌侧在切1/3较突;磨牙舌侧外形高点在中1/3。
10、上颌中切牙切角近似直角,远中切角略为圆钝;舌面中央凹陷成为舌窝;近中面似
三角形;从侧面观察,切嵴位于牙体长轴的唇侧;上颌中切牙牙冠是由4个生长叶发育
而成。
11、点角指的是三个面相交形成的角,满足条件必须在名称上有三个面。
12、上颌**磨牙牙合面包括3条发育沟:颊沟、近中沟、远中舌沟。
13、上颌窦与上颌第二前磨牙到第三磨牙的根尖部有毗邻关系,其中上颌**磨牙与上颌窦*接近。
14、上颌**、第二磨牙的近舌尖都大,但是第二磨牙因为远舌尖更小甚至缺如所以占舌面部分**。
15、下颌磨牙髓室底距离根分叉大概2mn,只是下颌磨牙髓腔治疗要非常注意的,不能损伤根分叉。
16、只有上颌**磨牙的腭根是粗大的圆根。
17、下颌前磨牙的冠略偏牙体长轴的舌侧,上颌前磨牙的牙冠略偏长轴的颊侧。
18、下颌**磨牙颊面约呈梯形,可见近中颊尖、远中颊尖和远中尖的半个牙尖;舌面外形高点在中1/3;邻面外形高点在接触区靠近牙合面;牙合面呈长方形,有五个牙尖、三个点隙和五条发育沟。牙根多为双根,近远中向分根。
19、乳牙的髓腔形态与恒牙相似,髓腔的形态特点和大小与相应的乳牙外形一致。按牙体的大小比例而言,相对来讲乳牙的髓腔较恒牙大,表现在髓腔室大、髓室各个壁均薄、髓角高、根管粗、根尖孔亦大。
20、乳牙与恒牙的鉴别如下:
体积:恒牙体积较大,磨牙体积以**恒磨牙**,第二恒磨牙次之。乳牙体积比同
名恒牙要小,乳磨牙体积以**乳磨牙较小,而第二乳磨牙较大。
颜色:恒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黄,乳牙牙冠呈白垩色。
冠根分界:恒牙牙冠颈部缩窄,形态上与牙根的分界不太明显。乳牙牙冠颈嵴突出,冠
根分明。
牙根:恒前牙根尖可偏向远中,乳前牙根尖可偏向唇侧。恒磨牙根长较长,根分叉少;
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多。
21、上颌尖牙唇面似圆五边形,近中缘短于远中缘。舌面隆突显著,由牙尖至舌面隆突有一纵嵴称舌轴嵴。根颈横切面为卵圆三角形。牙尖偏近中。
22、考点:牙齿的演化特点
牙齿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特性与动物的各种食物相适应,其演化特点有5方面:①牙的形
态由单一同形向复杂异形演化;②牙数由多变少;③牙的替换次数由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;④牙根由无到有;⑤由端生向侧生、槽生牙演化。举例来说,鲨鱼的牙主要用以捕捉食物,无咀嚼功能,为同形牙;牙数多,去旧更新终生不止称为多牙列;牙分布广,
不仅生长在上下颌骨,而且布于腭、翼、犁骨等表面;牙无根,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
边缘,易于更换,为端生牙;进化到哺乳纲,牙已发展为异形牙,双牙列,有完善的牙根,槽生牙。
23、牙齿对于发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,同时咀嚼能够对颌骨以及牙周都有作用,但是并无口腔自洁功能。
24、考点:髓腔的结构
下颌磨牙髓室顶*凹陷平齐颈缘,髓室底在颈缘下2mm,髓室底距根分叉处约2mm。
25、因为前磨牙的牙根是扁根或者双根,拔牙时主要使用摇力。畸形中央尖多见于下颌第二前磨牙。下颌前磨牙常作为寻找颏孔的标志。
第二章牙列与颌位
1、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又名Spee曲线,它是连接下颌切牙的切嵴、尖牙的牙尖以及前磨牙、磨牙的颊尖所形成的一条向上凹的曲线。该曲线在切牙段较平,自尖牙起向后则逐渐降低,于**磨牙远中颊尖处**,往后又逐渐升高。
2、有重复性,又有临床应用意义的三个位置包括:牙尖交错位、下颌姿势位及下颌后
退位。正中牙合时下颌骨的位置称正中牙合位,也称牙位;正中关系亦称下颌后退位,
指下颌不偏左、不偏右,适居正中;髁状突处于关节窝的后位,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。它是一个稳定而可重复性的位置,是一个功能性的后退边缘位;息止颌位亦称姿势位,当口腔在不咀嚼、不吞咽、不说话的时候,下颌处于休息
状态,上下颌牙自然分开,从后先前保持着一个楔形间隙,称之为息止牙合间隙。一般
为1~4mm,在此下颌所处的位置,称为息止颌位。
3、咀嚼周期的轨迹图形具有似滴泪水形态。
4、咀嚼肌所发挥**力,称之为咀嚼力或咀嚼肌力。咀嚼运动时,牙所承受的实际压
力,称之为牙合力或咀嚼力。牙周膜的**耐受力,称为**牙合力。咀嚼食物时,提
颌肌收缩,产生下颌向上运动,通过咀嚼的食物,施力于牙齿上。食物软硬不同,所需
肌力大小不等,牙齿受力大小不同。牙齿承受力量的大小,又受到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调节。肌力过大,造成不适感,通过神经反射调节,肌力减小。肌力与牙合力有密切关系,但肌力不等于牙合力。
5、侧切牙是牙列中牙合力*小的牙齿,而且下颌侧切牙比上颌侧切牙更小。
6、替牙期间牙合力的特点常表现为暂时性错牙合,此类错牙合在牙合的发育过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,左右中切牙之间有一间隙;侧切牙歪斜,致使尖牙胚挤压侧切牙根,使侧切牙根向近中倾斜,而牙冠则向侧方歪斜;前牙拥挤;磨牙关系偏远中。
7、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的多少、牙齿支持组织、颞下颌关节、口腔内软组织及全身的健康与否等均可影响咀嚼效率。
8、中性牙合为上颌**磨牙近中颊尖咬在下颌**磨牙颊沟,上颌**磨牙近中舌尖接触在下颌**磨牙的中央窝内;远中牙合为上颌**磨牙近中颊尖咬在下颌**磨牙颊沟的近中;近中牙合为上颌**磨牙近中颊尖咬在下颌**磨牙颊沟的远中。
9、考点:正中牙合的解剖标志。
在正中牙合位时,即上下牙弓牙合面接触*广,牙尖互相交错咬合时,上下牙弓间存在
覆盖与覆牙合关系。正常情况下,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,以盖过的垂直距离不超过前牙唇面切1/3,超过者为深覆。深覆牙合的程度取决于下颌前牙切缘咬在上颌前牙舌面的部位而定。咬在切1/3以内,称为正常,覆颌;咬在中1/3以内称为Ⅰ度深覆牙合;咬在颈1/3以内称Ⅱ度深覆牙合;超过牙合1/3的,称为Ⅲ度深覆牙合。
10、考点:牙尖交错位的解剖标志
对刃牙合时有牙接触。在牙尖交错位时,上下牙弓间存在着覆盖与覆牙合关系。正常情况下,上颌牙盖过下颌牙,其水平距离在3mm以内,垂直距离以盖过的距离不超过前牙唇面切1/3。在牙尖交错位时,上下牙彼此以切缘相对,或以颊尖相对,称为对刃牙合。肌位,即下颌由息止颌位上提,闭合与上颌牙*初接触时的位置。有的人颌位与牙位牙尖交错位一致,有的则不在一个位置。
11、考点:下颌运动
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有4个,可以分成两大类:解剖性控制因素和生理性控制因素。解剖性控制因素是指双侧颞下颌关节和咬合接触关系。生理性控制因素是指神经肌肉结构。
12、考点:咀嚼运动类型
咀嚼运动的类型分为双侧咀嚼运动和单侧咀嚼运动。双侧咀嚼运动又有双侧交替咀嚼和双侧同时。咀嚼两种情况。有67%以上的个体,在两侧牙列对称、牙尖协调、功能潜力相等,咬合无障碍时,是多向地两侧交替的咀嚼运动。只有10%的个体,在咀嚼食物末期,吞咽之前,出现双向同时咀嚼。回避牙合的早接触,或因牙齿、牙周疾病以及牙列部分缺失等因素形成单侧咀嚼运动,是异常的咀嚼类型。
13、考点:牙齿的磨耗
牙齿本身有一定的生理性动度;有的上下颌牙的牙体长轴微向前方倾斜;闭口时在提颌肌的收缩作用下,下颌向上前方运动,抬为向上、向前,推动牙弓向前、向近中移位,
因此造成牙齿邻面磨耗的主要原因是牙生理性近中移动。
14、考点:颌的生长发育
与建牙合的动力平衡有关的是推动牙弓向前与向后的力平衡、上下动力平衡和内外动力平衡。牙弓增宽,是通过牙弓内的舌体向外的压力与唇、颊肌向内的压力相互平衡,得以适当长宽,与左右的动力无关。
15、考点:正中关系牙合与正中牙合的关系。正中牙合位是指上下牙弓牙合面接触*广,牙尖相互交错咬合时下颌的位置。正中关系是指下颌适居正中,髁突处于关节窝的后位,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,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。在正中关系范围内有上下牙接触称为正中关系牙合。两者位置关系协调时,两者为同一位,或者由正中关系牙合能自如的直向前滑动到正中牙合,滑动距离称为长正中,约1mm。
16、考点:咀嚼运动。
上文关于“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”的文章由金英杰医学编辑整理搜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!
注:由于考点过多,文章内仅展现部分考题,点击下载文档可获取全部内容。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上一篇:牙齿保健常见的几大误区
下一篇:【推荐】根管治疗术的治疗步骤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